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北京人,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個文人家庭,父親是一個詩人,這使他自小就在很好的文化氛圍中成長,據說童年時他就能寫出優美的詩句。1969年,詩人的父親被下放到山東昌邑縣勞動,詩人也隨之來到那里,開始了艱苦而匱乏的喂豬生活,同時開始詩歌創作。1974年,詩人全家搬回北京。1976年,詩人自編了詩集《無名的小花》(其中的同名代表作于1979年發表,獲得很大的轟動)。1980年,他和北島、舒婷等人一起創辦詩刊《今天》,標志著中國新詩的又一次飛躍。1986年,詩人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參加了“中國詩壇1986年現代詩群體大展”,和北島等在四川進行詩歌巡回朗誦活動,場面激動人心。1987年,詩人應邀前往德國參加詩歌節,幾經輾轉定居于新西蘭激流島。1992年,詩人前往歐洲講學。1993年,詩人感覺到生活的殘缺和沉悶,在10月的一天,他舉起利斧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殺。
名作賞析
全詩只有兩句,而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深思的魅力。每個人都能明白詩中意象的意思,每個人都有進入詩歌的權利。然而,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可能是惟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淀。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十年的中國背景。
第二個層次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苦痛,詩人更要尋覓。
所以詩人為這只有兩句話的詩起了一個宏大而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但詩的內容似乎又指向了兩代人,既是對上一輩的總結和反思,又是對下一代的呼喚和定位。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顧城詩歌的藝術特色,在意象的營構上匠心獨具。詩人采用了與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關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組合表達了他對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鮮體驗。他的詩和其他“朦朧派”詩歌一樣,打破了政治式的一味吼叫和說教,用豐富的想象和意象來打動讀者,從而還詩歌以本真形態。他們還盡量使用明確、簡單的詞匯和句子來表達心中的感受,避免詩歌的語言受到晦澀難懂等流弊的污染。
.
【申明】飛天文學網,筆下文學,許多資源來自網上,供廣大同好欣賞學習,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權利,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