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永樂大典》22877卷、《目錄》60卷,自清朝初年至清朝末年,陸續散佚,最后于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毀于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役,這個通行的說法延用至今,幾乎家喻戶曉。”近日,文獻學者杜澤遜根據研究,提出一家之言:“《四庫》底本、《永樂大典》的確毀于1900年庚子事變,地點也的確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卻與八國聯軍沒有直接關系。”中華讀書報首刊此文,以饗讀者。
自從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12種書,這些書均見于《四庫全書總目》,而《四庫總目》是流傳極廣的治學入門之書,這才使《永樂大典》的影響達到普及的程度。《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著極為特殊的關系。兩部書均保存于翰林院中,其命運當然緊緊捆在一起。
放火者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即對使館區的安全后方英國使館施火攻之術。放火者不可能是包圍圈里的使館人員。
從翰林院被縱火焚燒的6月23日,至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8月14日,相距54天之久,而且當聯軍先頭部隊來到使館區解救被圍人員時,清兵與義和團已提前撤退。
現存國家圖書館的《四庫全書》 | 1900年8月4日,八國聯軍的司令們離津前的最后一張合影 |
問題的提出
《永樂大典》22877卷、《目錄》60卷,自清朝初年至清朝末年,陸續散佚,最后于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毀于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役,這個通行的說法延用至今,幾乎家喻戶曉。
清朝乾隆間大規模動用人力、財力纂修《四庫全書》79897卷(據文溯閣本),抄成七部,分藏皇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杭州西湖圣因寺文瀾閣。其中文源閣書毀于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文匯、文宗二閣書毀于太平天國之役。文瀾閣書亦遭太平軍破壞,后經丁申、丁丙兄弟等陸續補抄而獲全。文淵閣書被攜往臺灣,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溯閣書現存甘肅省,文津閣書現存北京圖書館。而賴以纂修《四庫全書》的“《四庫》底本”,包括“存目”書6793種以及重本、禁毀書,合計一萬數千種,其保存情況、被毀情況,向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全都毀于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之役,此說最通行,在學者中,尤其古籍研究界,大都知曉。二是《四庫全書》底本毀于八國聯軍,而“存目”書、重本等毀于同治八年武英殿大火。兩種說法也都與八國聯軍直接相關。
至于與八國聯軍直接掛上關系的地點,則是與使館區比鄰的翰林院。
筆者認為《四庫》底本、《永樂大典》的確毀于1900年庚子事變,地點也的確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卻與八國聯軍沒有直接關系。
《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的因緣
“盛世修書”好像是一種傳統,北宋太宗時期修成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四大書,明代永樂時修的《永樂大典》,清代乾隆時修的《四庫全書》,儼然成為一個時代“文治”之象征。
不過乾隆修《四庫全書》卻直接導源于《永樂大典》。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學政大興人朱筠上奏,建議訪求遺書。當時建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從《永樂大典》中輯集佚書。盡管在這之前,乾隆帝也下詔購訪遺書,但總有些例行公事的意思,各地總督、巡撫也不大認真對待,應付一下而已。這次朱筠上奏,則直接導致開館校書的結果。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乾隆帝即在朱筠奏折上批示:“原議大臣議奏。”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大學士劉統勛等將商議結果上奏,其中需要馬上辦理的實事是:清理《永樂大典》,并從中輯集佚書。由于翻檢工程浩大,當天乾隆帝即下詔:“著即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仍于翰林等官內選定員數,責令及時專司查校。”二月十一日又下詔添派王際華、裘曰修為總裁官,“會同遴簡分校各員,悉心酌定條例,將《永樂大典》分晰校核”。二月二十一日劉統勛上奏,要求把翰林院“迤西房屋一區”作辦事處,從翰林中“酌選三十員,專司查辦”。當天乾隆批示:“依議。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從這些史實,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后來大規模纂修的《四庫全書》,最初是從輯集《永樂大典》中的佚書開始的。
四庫館目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385種,收入《四庫全書》,另有127種入《存目》,合計512種。其中的名著如《舊五代史》、《元和姓纂》、《直齋書錄解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景文集》等,早已是傳統學界的常用書了。還有些書用《永樂大典》本校勘,取得顯著成就,《水經注》即是典型例子。戴震在四庫館,發現《永樂大典》卷11127至卷11141“水”字頭下幾乎保存了一部完整的《水經注》,用來校通行的朱謀本,“凡補其闕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刪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月乙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同時,經文、注文各本多混,戴氏據《大典》本理出頭緒。酈道元《水經注序》一篇,各本均佚,也賴《大典》保存。經過這樣的校勘之后,戴氏認為《水經注》“神明煥然,頓復舊觀”。
由于《永樂大典》中的許多書已輯出來單獨收入《四庫全書》或入《四庫存目》,所以《永樂大典》本身就不宜再整部收入《四庫全書》,而僅僅入于《存目》。不過,《提要》稱“菁華已采,糟粕可捐”,則是欺世之語。嘉慶中修《全唐文》,仍然從中輯得大量唐文,參加《全唐文》纂修的學者徐松,借便輯出大部頭的《宋會要》500卷、《宋中興禮書》300卷《中興禮書續編》80卷等,為搜輯歷史文獻作出了杰出貢獻。直到今天,《大典》殘卷中的佚書仍有不少有待輯集,真可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
《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后一直存放翰林院中,嘉慶以后時時被翰林攜出院外,光緒元年查點,已不足5000冊,光緒二十年翁同入院查點,僅存800冊了。
《四庫》底本的數量及保存
《四庫全書》的纂修是從《永樂大典》著手的,但其主體部分則來自全國各地獻來的圖書。當時乾隆命
《庚子使館被圍記》 【英】普南特·威爾著 冷汰、陳詒先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 |
各地獻書集中于翰林院四庫館,先由四庫館臣分頭審閱,寫出內容提要,分出“著錄”與“存目”兩大塊。“著錄”即抄入《四庫全書》,“存目”即僅存目錄,不收其書。由于翰林院容不下這么大攤子,所以把抄錄、裝訂這些事放在武英殿辦理。至于特別罕見的重要書籍,又挑出138種用木活字排印為《武英殿聚珍版書》(內有4種刻板)。所以在辦理《四庫全書》時,凡是要抄錄的“著錄”書,均送武英殿,其余大宗的“存目”書、重本、禁書則仍存翰林院。
在《四庫全書》辦理過程中,乾隆帝曾于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二日、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兩次下旨,要求把已辦完的部分書和四庫存目書發還各省藏書之家。但由于當時謄錄、校勘工程極大,加之書籍清理困難,大臣缺乏責任心等原因,除發還兩淮300種外,其余發還工作沒有實施。
在《四庫全書》謄抄完成后,“著錄”各書原本(即《四庫全書》底本)被收拾整齊,存放在翰林院,等于一部《四庫全書》,供士子查閱。其余“存目”書、重本等9000余種曾于乾隆五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由永王容報請乾隆批準,“交與武英殿另行貯藏”。但不知何故,乾隆以后的許多記載,證明“存目”之書及重本9000余種仍存翰林院。是當初交武英殿后又移回翰林院,還是根本沒按計劃交武英殿,不得而知。例如嘉慶二十年福申從翰林院借抄“存目”書《掌錄》等多種,他在跋中明確說:“《四庫書》藍本,貯署之東西庫。其未入《四庫》而僅存目者,分藏講讀、編檢二廳。”同治十年孫詒讓從翰林院借抄“存目”書《黃文簡公介庵集》,載于《溫州經籍志》卷二十五。光緒十年王懿榮從翰林院借抄“存目”書《止止堂集》(戚繼光著)等等,都說明同治八年武英殿失火,殿內并無《四庫》采進圖書,所有《四庫》采進書都在翰林院。
不過,正如《永樂大典》在翰林院有所丟失一樣,《四庫》采進本也有丟失現象。光緒初,楊晨從翰林院瀛洲亭得到天一閣進呈的抄本《葉海峰文》,光緒十七年返回家鄉浙江黃巖時,就把該書帶回家了。光緒二十七年葉海峰(良佩)的后人從楊晨那里借抄一部,刻印出來,楊晨在序言中記述了這件事,毫不隱諱,可見當時翰林院管理很不嚴格。
《四庫》底本和《永樂大典》同時被焚
.
【申明】飛天文學網,筆下文學,許多資源來自網上,供廣大同好欣賞學習,并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權利,敬請告知。